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

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

正式報告

報告連結:


https://docs.google.com/open?id=0B0ECcj0RKVMgTEJhV0R3ZmJlSk0

建議下載,下載後可使用目錄一按自動連結功能。


這是由一名多年來協助數百名考生排序的學生,在退隱之前所寫的一份報告。選科對於考生來說,太重要了;但隨著總編輯的生活日漸忙碌,他決定留下這份報告,以引導將來的考生,能在那關鍵的時刻作出最好的決定。這份報告,是給下屆考生的,讓他們都可以了解在來年應該如何努力,如何選擇自己的方向;這份報告,也是給中四、中五生的,因為你們需要好好計劃自己的未來;這份報告,還是給大學新生的,因為這可能會感動到你,在大學時不致迷失自己;最後,這份報告更是獻給世上每一個人,因為當中所寫的,都是現今青少年的肺腑之言。

報告之中,在技術層面上,最珍貴的是「焦點學系與重點個案分析」,因為它們很實在地告訴考生他們可以怎樣選科;但在心靈層面上,「前言、考生序與考生的話」才是心血的結晶,在這面鏡子中,你可以看到人生。

最後,希望各位第一屆DSE 考生,能把自己的資料輸入新一批的問卷之中,照亮眾人的道路。



資料庫連結:


https://docs.google.com/open?id=0B0ECcj0RKVMganotRUdyWlBBMkk

建議下載,下載後可使用排序功能。



問卷連結:

(請各在appeal round 收到另一offer 的考生,把自己覆核後的成績輸入問卷,並輸入覆核後的選科排序,再於尾頁文字題中書明自己是appeal round offer)

為分流起見,請各人按自己的手提號碼最後一個位的數字填寫以下問卷:

(0字尾)
(1-3字尾)
(4-6字尾)
(7-9字尾)


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

總編感言 - JUPAS 放榜之後


想不到,最後因為我手持120個個案,8月16日的晚上,我竟然也不太睡得著。

IFAA,對我來說,不僅是一個學系簡稱,還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。在必要的時候,我總會要求自己給出一個Impeccably Fast and Accurate Analysis。我總相信,能夠看準形勢,然後迅速決定,是成功的關鍵。"Collect .Analyze. Act. "是Qualtrics 問卷網的口號,而這也與我心中所想的不謀而合。

曾有很多人問我,為何我會這麼喜歡幫人排序?除了是因為能協助他人外,還有的是工作本身的性質吧。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為人提供意見,對我來說,也許沒什麼比這更吸引了。

來到第4次了,這年的re-prior 基本上很成功,但還是有一宗意外。幸運的是,獲批A1 的考生數量比想像中多了不少,但仍然在我的可接受範圍之內。或者你會問,難道太多 A1 我就會不快嗎?而我的答案是:「是的。」雖然每一位找過我的人我都視之為半個朋友,在情感上,我當然希望他們都能得償所願;但這樣也會同時代表我失職了。因為如果人人也能入A1,那就代表我的建議過於保守,也許令部分人錯失了良機。所以當我聽到部分我當初評定為"低可能性"的考生進不了A1 ,我的心情也是複雜的,因為雖然這代表了我的分析沒錯,但我也會為他無法圓夢而遺憾。

有一大部分的個案,我沒做什麼,只是作粗略的檢查。最難忘的是有幾個人來問我,A1 放某個學科會不會是妄想,因為其他人都說機會不算太大。我看了看,跟他們說了:你的機會仍有大約兩三成,如果你的A2,A3穩的話,何不一試?最令我感動的是,他們幾個最終還是選了,最終還入了。如果當時他聽從他人所言,收回夢想,那麼就太可惜了。你可能會質疑,如果我令他人no offer  那麼就罪大惡極了,為什麼會提出一個這樣的建議?我只會答,如果對自己覆核過的提議很有信心,那麼不去提出反而是一種懦弱。當然,在這情況下,我會考慮考生的性格是否適宜這樣做。

收到來自入到A2 的考生的感謝之言,是我始料不及的。每年都有穩入A1 的人感謝我,但這實在不是我的功勞。而這位考生的話卻令我感動非常::「多謝你在我猶豫不安時告訴我很可能最少入到A2,令我更有信心在A1 寫下我的夢想。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,但最少我嘗試過,更沒失去什麼,那就無悔了。」有這種心理質素的人,其實很難得。

而今年最大的遺憾,是一位相若於「平4」的考生,最後連HD  offer 也沒有。所有人也跟她說,沒degree 也會有HD,所以她沒準備後路,現在前路茫茫。我查回那個個案,我發現我當時是跟風提錯了意見,最終導致這宗失誤。我曾跟自己說過,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處理,總難免掛萬漏一;但當收到消息後,我的心還是會很痛。悟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,也許是目前我最可以做的。

之前,我是沒打算寫DSE report 的。也許來年的考生都要感激某兩位考生,他們問:「你會考慮寫一篇文談談大家的成敗原因嘛?」我當時說不肯定,但隨著他們說很想知道,也相信這文可為他人帶來很大的益處。被說服了的我後來希望可以一勞永逸,所以更決定了撰寫一份可信度高的嚴謹報告,而不是出一篇文章。隨著我一年比一年忙,再過兩三年,我總不可能再親手re-prior 下去。留下一份具參考價值的文件,也許是最好的離場方式。